查看原文
其他

许世辅:拼闯在人生岔路口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美文杂谈 Author 美文杂谈

许世辅:拼闯在人生岔路口作者:杨培慧

许世辅的名字,在云南知青中并不陌生。1979年1月6日,在孟定他和叶枫,率领211名知青绝食下跪,知青们用血肉之躯与命运抗争。与1978年上海知青丁惠民组织的版纳五万知青大返城大罢工、捐款、第一批请愿团在通关车站捐款被盗,知青们在昆明火车站被堵,不得不赌注一抛“卧轨”。使南来北往的火车大动脉停开三天。第二批请愿团,抬着发高烧的总指挥丁惠民,抬着红旗,冒着霜雪坐火车,从读书铺绕道成都直抵北京。避开了前有堵截、后有追兵,到北京向中央递交云南知青回城请愿书连为一体。此举,惊动了中央。中央派出了由农林部副部长兼农垦总局局长赵凡任中央调查组长,率领的中央调查组到昆明版纳、孟定调查。知青们的集体抗争,打开了知青大返城的大门,在全国知青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一页……。

火种在孟定燃烧

成都知青许世辅,做梦也没有想到为了回家。万念俱灭的下跪绝食,竟然奏出了愤怒呐喊最强音;下跪绝食似如冲锋,使奄奄一息、昏迷知青和凄惨哭声一片的场面,得以成为中央获准收回知青的转机,奏响了知青冲破黎明前的暴风骤雨、打开了知青返城大门。

1979年1月6日,云南孟定爆发了以许世辅、叶枫为首的知青绝食。严寒的冬天,211名知青在许世辅“绝食的跟我来”率领下,进入孟定农场招待所大院。大铁门一关,水管被用铁丝拧死,绝食者水米不进。狂风阵阵吹来,时间一小时一小时过去,排泄完体内食物及尿、绝食者肚子开始隐痛,开始消耗自身。1月7日,20多小时过去,有的知青开始呕吐、有的胃中无食水、火烧出现灼痛,1月8日知青有的出现胃痉挛,虚弱昏迷者达20人,被抬放在大铁门两旁躺放。外面知青情绪失控,有的提出要冲破铁门,抢救昏迷知青,绝食代表叶枫身体虚弱站起来劝阻,又昏倒。他眼冒金星,脖子沙哑、呼吸困难喘粗气已不能发声,醒来时听到外面的骚动,挣扎着抓住铁门站起来说:为了全体知青能大返城回故乡,绝食不能中断,谁要敢进来救知青,我当即撞死在铁门。”

绝食队长许世辅告诉记者:从1月6日开始绝食到 1月7日晚上,他吐完黄胆,出现幻觉。他想到“妈妈永别了!”的电报已发出;想到每天开荒汗流浃背,吃着“玻璃汤”经常半年未见到油晕吃到肉蔬菜;几十人,上百人挤破烂的茅草房和油毛毡搭建的临时住房里;日复一日高强度的劳作,让人窒息的情景,使许世辅叹息自己的前途;叹息无法改变的命运。他当即写出了诗《恨气歌》。诗词大意是:“雪未昭,气难消,壮志散九霄。恨我辈,志不高,命运任人抛。知青们,愤然起,怒火满天烧。携起手,团结紧,故乡把手招。

他流泪后咬牙下定决心,如果中央调查组不来,知青返城无果,他在绝食者中组织了10名敢死队员将倒汽油在身焚烧,以死表示抗争。他喃喃自语:此生已无牵挂!他在万念俱灭窒息中喘息、意识模糊中还指挥绝食者三人一组去上厕所,互相监督不进食水,吩咐在门外的知青送一些棉被抵寒。


上海知青陈昌维参加了此次绝食,他说:场面很悲壮,大家签名宣誓。誓词是:在绝望之中,我们用冰冷的心向人世间宣布:为了农场知青的共同利益,为了中央调查组的早日到来,为了脱离农场返回故乡,重新分配,我们绝食了!绝食期间不吃一颗粮食,不喝一口水。不达目的,决不复食。”因为年轻,血气方刚。要回家的信念支撑着。一开始,大家呼口号唱歌、后来身体不支,觉得越来越冷,孟定农场场部地处山脚,又是冬天,腹内空空,上吐下泄。没有能量,胃开始阵痛,渐渐失去知觉……。


绝食知青并不孤单,绝食大门内有许世辅、叶枫带领、大铁门外有5000多名知青聚集。一堆堆篝火在燃烧,呐喊哭声、呼叫声不时从门外传来。孟定农场叶枫组织成立了总委会,组织了7000多名知青大罢工。策划绝食是里应外合,由周兴儒守在场部电话旁,组织外面知青策应。从绝食开始,每隔两小时就用农场电话负责向省、中央国务院通报孟定绝食状况。其余知青站立铁门外在高喊口号、助威。纠察队长李光明负责对档案、机要室、武器库存及家属区的安全保卫。

1月8日下午4点,当得知中央派调查组赶赴孟定消息。叶枫代表总委会宣布:“停止绝食”。紧闭三天的铁栅栏门终于打开,但参加绝食的知青已面色如灰,两眼无神呆滞、不能站立走路。守在外边的知青一涌而上,扶得扶、背得背、抬得抬、把绝食的知青,安置在招待所外面的空地上。从农场医院抽调的医生护士忙给每个人输消炎针水、喝葡萄糖水、打葡萄糖注射液抢救。同时广播多次提醒:参加绝食的知青不要急于进食,只能喝汤和稀饭。但还是有几个知青饿得发慌吃了干饭,不一会就胃疼得在地上打滚,被送到附近场部医院抢救。

1979年1月10日,农林部副部长兼农垦总局局长赵凡、代表中央率调查组,从西双版纳连夜赶到孟定,调查知青现状。绝食3天2夜的孟定知青,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希望之光。知青们齐刷刷跪在了中央调查组面前。许世辅向赵凡跪下哭述:八年下乡艰难困苦,绝食的拼死一搏,及要求回家的决心。赵凡看到了绝食达48小时、奄奄一息跪下的知青。知青们哭了,他也哭了。他劝下跪的知青:请你们起来,祖国建设需要你们,你们的苦我知道。我也有三个孩子在农村插队, 我一定将你们的情况如实向中央汇报。

苍天有眼,命定了云南知青大返城。中央选派了为民办事、敢于担当的仁慈知青之父赵凡。赵凡征得中央同意与各省协商,部署落实北京、上海、成都、重庆、云南知青返城户口落实工作。仅半个月时间,轰轰烈烈的知青大返城门被打开,蜂拥的知青踏上了返乡之路。云南知青的抗争,为全国知青大返城开辟了道路,结束了全国知青的上山下乡。

云南每一个知青都不会忘记知青得以“回家”,写三封信给邓小平,组织大返城的总指挥丁惠民、副总指挥刘先国、胡建国、监察队长李长寿、宣传组长邹盛永、警卫潘方林、版纳五万捐款参加大罢工的全体知青、在昆明火车站集体卧轨的43名知青、冒着霜雪举旗到北京的28人请愿团、孟定组织知青大罢工的叶枫、周兴儒、绝食队长许世辅、参加绝食的211名绝食队员、监察队长李光明、参与孟定、孟撒、孟底、孟棒等地5000多名大罢工及下跪绝食知青、形成的庞大抗争群体,将大返城的火种漫延云南。农林部副部长兼农垦总局局长赵凡,受命于危难之中,秉公直言,向党中央汇报了云南西双版纳大罢工、卧轨、北京请愿、孟定农场的罢工、绝食情况,坦诚讲述了云南知青的悲惨生活境遇。请求收回知青,得到了党中央华国峰主席、副主席的邓小平首肯,党中央让知青们踏上了返城路。


当记者采访云南知青大返城总指挥丁惠民时,他说:“所有的沦陷,因为梦想。所有的征服,因为梦想。梦想对于一息尚存的知青来说,价值千金。因为建设边疆的梦想,10万知青当初在哭喊声中,争先恐后来到了版纳。10年的劳苦困苦,当知青的路,在绝望中走到未端,一丝回家的梦想,还尚存知青心中。大返城得到了中央的支持,历史选择了大返城。粉碎四人帮,实现四个现代化,各行各业需要大批知青、万物待新的城市建设需要大批知青,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大批知青。是历史选择了我丁惠民!”

云南各地知青参与大返城、罢工卧轨、举旗北京递交请愿书、绝食下跪的呐喊抗争,把梦想写成历史,在我们要回家的呼声中定格。让中央调查组组长赵凡感动得流泪。他向中央提出“收回知青”的仁慈担当,打开了知青返城大门的通道。天时、地理、人和是云南知青得以大返城的主要原因。

在磨难中拼闯

有人说许世辅是成功者。他说“什么是成功?是名利地位金钱吗?我只是一个知青下岗工人,我只在乎人时诸事,我寻求的是感动的体验。每一个人对成功的理解都不同。因此对成功人士也有不同理解。我们不能用财富多少,来衡量一个老兵。就算他当兵返回农村或者下岗,今天过得不如大多数人,但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者,他们的浴血奋战才取得胜利。他们为国家为尊严、为这个民族的独立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”。许世辅所理解的成功也很简单。能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的事,就是成功。他用肉体在死亡边缘挣扎绝食,是为了知青大返城争户口。下跪赵凡是为了谢恩公收回全国知青,与国有改制的酒厂股东对峙,是为争工人平等权利 。他一生用心做出的三件事,都是为了创建知青、工人生活平台。在知青们眼中,他是成功的。仅孟定绝食,无论得到多少褒奖,他依然在说,孟定知青的努力还够不到成功的边缘,成功是云南团队知青的力量。他是一个很低调的人,也许只有刻意要寻根采访的记者,他才会漫不经心地谈起久远发生刻骨铭心的往事。

苦难象一把刀,把伤痕永留在记忆;四十多年过去了,许世辅从孟定返城后在成都市煤建公司大集体一线当工人,承包过食堂搞过餐饮,在酒厂也当过销售部主任、劳动服务公司经理,买断工龄后还开过出租车,做过一些小生意。一波三折的人生许多事情都磨糊了,唯有两次下跪和一次谈判记忆犹新。

第一次下跪是1979年1月在孟定农场,国家农林部副部长兼农垦总局局长、中央调查组组长赵凡率队到达孟定,许世辅率全体知青绝食下跪,感动了“中央工作组”的组长赵凡。带头跪在前排的就是成都知青许世辅(绰号“虎豆”),当时,版纳当局内定了一批抓捕人员中,各地的组织者都是被列入名单的。不是中央调查组及赵凡的出现,他们的命运可想而知。所以,赵凡的到来,挽救了他们,彻底改变了知青的命运。赵凡对于他们来说,确实是救命的“恩公”。

第二次跪拜照片,是2004年,手持“恩公赵凡走好”的那个人,也是许世辅。


在1979年知青大返城中,许世辅拿到了商调回成都的信函。许世辅回到成都,并没有哪一级部门来找过他和参与绝食知青们的麻烦,知青们渐渐地理解了当年赵凡部长的心情和处境,感念赵部长当年处理绝食事件的智慧与担当。时隔多年之后,成都的知青们特意邀请赵凡部长到成都参加了知青们的联谊活动,十几年间,许世辅一直与赵部长保持着联系,一直到老人家离世。

2004年成都知青许世辅、邵锦明、秦进忠、重庆知青邹盛永、蒲文伟、王进、湖北知青刘晓航、上海、北京知代表20多人,参加了北京八宝山赵凡告别仪式。许世辅和知青们嚎淘痛哭,送别恩公赵凡。赵凡的大恩大德永垂全国知青史。

坚韧抗争是知青精神

许世辅说:知青大多生活坎坷,大返城后没有几个人的生活之路是平坦顺风的。知青从农场来到大都市,年龄大、学历低,工作难找,碰壁是必然的,遭遇白眼也是避免不了的。他进了个集体所有制厂、曾多次被呼来唤去,调换工种。开过推煤车、卖过蜂窝煤、无论干什么都倾全力做好。特别是承包食堂品,他以品种齐全、炒出的菜色香味美、生意兴隆,他曾被评为成都市商业部门标兵。

1980年,煤气进入城市,煤机厂停业。他曾站在路边一个人默默流泪,不知道人生的路在哪里。迷茫、不安、但心底有声音一直在鼓励着他:”今天的磨难是明天的福报“。后来调到酒厂,他学中干,苦钻研,任销售部业务主任、劳动服务公司经理,酒厂国有企业改为股份制,厂领导层全部控股。1000名老工人辛苦了一生,却两手空空。工人们找到了许世辅,请求带领维权。豪杰仗义的他,不负众望、在恐吓威胁中挺身而出,写材料、与股东对屿讲道理、多次协调召开全体职工与股东大会,有理有据为职工争回了股权。

许世辅说:  “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,梦想是不能丢的。这种梦想就是知青的拼搏精神。在农场知青全靠自己,拼回了家。年轻时为创业拼搏,退休后我们的脚步仍不停“。


成都气候是“火炉城市”。老知青现大多是70左右的老人,如何抱团养老?2018年春节前,许世辅从成都开车,到云南德宏州芒市。觉得气候不错,房租便宜。物价也不高,适合旅游养老。于是,他夫妻俩从西双版纳驱车来到了芒市,在大湾居民小区安顿下来。

几个月后,闻讯赶来抱团养老的同学朋友在这里集聚了好几百人。这些“云南支边知青”,多数在云南临沧勐定农场当过8—10年知青,共同的知青经历,使千余人的团队在这里欢歌笑语。他们用淡定的心态回首往事,不羡慕那些功成名就的骄骄者。他们认为:能够大返城,平安退休已是生活对知青们的福报。而对心怀梦想去应对生活和困难,随时调整自已的速度和方向,专注于前方道路,一直朝着终点奔去的许世辅,给予高度的赞扬和肯定。说到动情处,许世辅眼睛沾满泪水说:“过去我最恨孟定农场,现在我却梦魂牵绕孟定农场,有时间都想去看看,那些苦难岁月里,是我青春抛洒血汗的地方。农场是砍不断的记忆,抹不去的思念。

许世辅认为:所有到不了终点的比赛都不能算赢。在人生这场与外界、与自我的较量中,他绝不会退缩和淡漠,关注他人维护正义,是他的生活的准则,也是他的生存原则。  

作者简历

杨培慧 ,63岁,党员,云南大学新闻系毕业 。供职:昆明市建委记者站站长、现任《云南经济日报》记者 ,从事新闻工作35年,著《城市之光》《高原彩虹》《丹心铸丰碑》三本报告文学。本人宣言:生命不息,写作不止。

文章来源:美文雜談恩公赵凡成都云南支边知青战友联谊会
资料:许世辅  王进
剪辑:肖嘉琪 题字:周述清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&vid=w06996isim4


精选文章推荐

许世铺:我是知青——虎豆的“江湖”

丁惠民:我们要回家——版纳知青大返城纪实

《中国知青口述史》丁惠民:版纳知青在行动


刘晓航《我们要回家》


《我们要回家》目录、前文、后记

第11章 请帮助我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吧


第12章 在暴风眼的中心

第13章 北上,北上,坚持北上!

第14章 陷于哀兵绝境的首批请愿团

第15 你好,北京!

第16 国务院调查组飞赴云南解决知青问题

百万知青胜利大逃亡

征 稿

童年回忆、青春往事、上山下乡、知青岁月、知青历史、返城生活、人生经历、光阴故事、老年生活…… 


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
投稿邮箱:jianzi103@163.com


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 老知青家园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